——花园乡“133”工作法加快乡土艺术人才队伍培育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要“筑巢引凤”引进外来人才,也要就地孵化“土专家”“田秀才”,让乡村成为乡土人才干事创业的乐园。花园乡是柳琴戏文化的发源地,韩式面塑、舜裔黑陶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生长。近年来,花园乡党委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育乡土艺术人才工作上多面发力、遍地花开,截止目前,已成功申报市级沂蒙乡土艺术人才郯城面塑第四代传人韩红元、县级乡土艺术人才柳琴戏表演者李侠等。
强化“一个”保障,打好乡土艺术人才培养基础。
花园乡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由乡党委书记谢飞任组长,乡直各部门负责任人、各社区党组织书记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乡党委副书记杨景学兼任办公室主任。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分工明确、责任具体,其中乡土艺术人才培养工作主要由文化站和中小学负责,各负责人单位加强联系沟通,形成上下联动、协调高效、整体推进的乡土艺术人才培养工作格局,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突出“三项”服务,为乡土艺术人才发展谋出路。助力非遗传承人提档升级。
乡党委推荐田作才参加国家文化部、教育部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陶瓷烧制技艺培训班,并帮助其打造舜裔黑陶展厅。积极鼓励以沂蒙乡土艺术人才李侠带领的花园乡柳琴戏剧团,参加各级汇演和送戏下乡活动,并邀请柳琴戏传承人张金兰手把手进行授课,提高其表演水平。花园乡党委积极对接县文广新局,于2019年4月13日在田作才的工作室举行了郯城县首届“非遗”黑陶制作技艺传习大课堂;鼓励韩红元参加青岛郯城周等大型活动,提高了韩式面塑的知名度;组织花园小学的12名小学生参加郯城县举办的海峡两岸读《论语》教《论语》师资研修班等国家级会议展演两次,他们的表演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中央、省电视台、新华网和齐鲁网等媒体多次予以采访报道。对于面塑和黑陶产品,如何扩大销路,让人才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是摆在乡土艺术发展方面的一个难题,为此乡党委开设“新型农民培训班”专题培训会议。通过农村电子商务课程,为他们带来了思路。目前,韩红元和田作才在淘宝和微信上都开辟了自己的推广销售平台,可在线购买,也可以拿图预订,订单接连不断,线上线下相互促进,收益可观。同时韩红元成立临沂古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开设面塑技艺培训班,出版面塑技艺培训视频课程。
狠抓“三个”重点,让乡土艺术人才后继有人。开展非物质文化进校园活动。
花园乡高度重视非遗文化传承的常态化发展,积极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在全乡中小学设立面塑、黑陶、柳琴戏文化培训基地,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更加形象、直观的认识,了解非遗产品的制作工艺,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花园乡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琴戏的发源地,乡党委政府做好戏曲文化保护工作,充分发挥当地柳琴戏文化资源品牌优势,弘扬和传承柳琴戏艺术文化,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先后投资560万元,建设柳琴戏陈列馆、仿古式金兰剧场和柳琴戏文化广场;成立柳琴戏传承保护培训基地和柳琴戏文化研究中心;组建柳琴戏剧团大小13支,大力开展送戏下乡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记忆如何找到新的发展机会,如何更好的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如何帮助乡土艺术人才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上走的更远,花园乡党委深感任重道远。乡党委鼓励人才创新思维,紧跟时代,做好“传统+时代”的融合。在党委的引导下,韩红元的面塑作品形象更丰富了,圣诞老人、小黄人、美人鱼、光头强……一个个逼真的卡通形象,都来自当下最时兴的动画片,受到了孩子们的喜欢。乡文化站和李侠合作,结合身边的真人真事改编的《修路风波》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在田作才的黑陶工作室,他的作品已经不单单是满足生活需要的盆盆罐罐,充满艺术气息的茶具、笔筒、花瓶等满足了现代人精神生活的追求。(盖云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