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木瓜是长在树上,香蕉可以单个摘着吃,真是开了眼界了。”5月22日,来自青岛市的唐芳说。当天,唐芳和家人来到淄川区寨里镇莪庄村欣泽顺天然富硒采摘园,不仅摘到西红柿、黄瓜、茄子等常规蔬菜,更另她惊喜的是看到的南果北移果品。“园区是由山东欣泽顺农业开发公司投资6000多万元建设的,也是全省第一个天然富硒产业园区、全省南果北移种植试验区。”寨里镇党委书记张继波介绍。
淄川区位于鲁中,山区、丘陵和平原各占三分之一,既是一个百年老工业区,也是一个山区库区、农村人口大区。“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我们深切体会到工商企业家思维开阔、观念超前,工商资本实力雄厚、投资能力强,工商管理模式可以显著提高‘三农’组织化水平,是能够盘活乡村振兴全局的‘先手妙招’。”淄川区农业农村局局长王利民告诉笔者。因此,该区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市场引导作用,加速工商资本“上山下乡”,促进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集聚,有力地推动了乡村振兴。近5年来,全区工商资本在农业农村领域累计投入32.8亿元,实施农业和文旅重点项目58个、建设现代农业园区40家、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2家,带动农民增收10.3亿元。
加强引导扶持,加速“工商资本”变身“兴农助农资本”。淄川区将工商资本参与,纳入到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等总体规划,从扶持政策、行业准入、要素保障、发展空间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保障和支持。扎实推进建陶、水泥、铸造等传统行业精准转调,开展“散乱污”企业专项整治,先后淘汰落后产业企业3000余家,倒逼工商资本更多地向生态、文旅、农业领域投入。成功创建全省乡村旅游示范区,启动峨庄乡村振兴示范区规划建设,实施“百企建百园”工程,完善农技、质检、保险等农村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农业农村投资环境。整合涉农资金,加大财政扶持,五年来用于农业园区、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扶持1.2亿元、农业特色种养奖补1.3亿元、乡村旅游奖补4000余万元。这些政策的“叠加效应”充分激发了工商资本的投资热情。
完善产业体系,加速农业“接二连三”变身“跨界融合”。充分发挥工商企业的资本优势,先后策划实施俊岭田园综合体、黛青山生态园、欣泽顺南果北移种植基地、远方农产品基地、大自然农业产业园等重点项目,不断提高农业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依托工商企业的资源和市场优势,积极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农家乐体验、农村电商、农超对接等新业态新模式,重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和利益链,农业综合效益不断提升。目前,全区拥有淄博池梨、蓼坞小米、七河花菇等知名农产品品牌27个,“三品一标”产品122个。特别是立足天然富硒资源,由工商资本主导,建设了3万亩富硒农产品基地,成功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久润富硒、裕祥德农业等品牌的富硒农产品进入连锁商超后,价格是普通农产品的10倍。“只有发展特色农业,才能成为高效农业。”山东欣泽顺农业开发公司董事长王传义说。为此,他们积极探索开发当地传统的名优特产品的同时,开辟了南果北移种植新阵地,木瓜、香蕉、沃柑等产品,不仅让市民一饱眼福,还能一享口福。
打响生态品牌,加速乡村“绿水青山”变身“金山银山”。淄川拥有国家级峨庄古村落森林公园、中国矿泉水之乡、中国天然富硒农产品之乡等生态品牌。在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建设美丽乡村的基础上,积极引进资本雄厚的工商企业,对山水生态、传统村落、民俗文化等独特资源进行开发,真正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成绿色发展优势。近年来,借助工商资本,先后开发了齐山、朱水湾、齐长城、黛青山等系列生态文旅项目,乡村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5%,“山水淄川”的品牌正在逐步创响。同时,还注重整合涉农资金参与生态旅游开发,带动农村脱贫增收。“将原来矿坑遍布的黛青山,经过近7年的复垦修复,现在是花果满山。”淄博河东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汉修自豪的说。从2013年7月起,他先后投资近7000万元,吃住在山上,填土造地、打井引水、栽种苗木、选育良种,变成了一座生态山。
深化农村改革,加速乡村“沉睡的资源”变身“聚宝盆”。在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国家级试点的基础上,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由村党组织书记兼任负责人,强化了党的领导和科学决策,为工商资本与农村集体经济开展合作创造了条件。积极稳妥推进宅基地确权登记、土地使用权流转和抵押、土地复垦和置换等改革事项,进一步畅通了工商资本进入农村、助力农业的渠道,带动农村资源活起来、流动起来。古村民居承载着乡愁记忆,也是乡村发展的重要资源。依托上端士、梦泉等15个国家级和49个省级传统村落,引导工商资本进入,有效盘活这些沉寂的传统村落,先后开发建设了牛记庵、土峪、鲁子峪、东庄、东东峪等精品民宿项目40余个,民宿休闲、健康颐养等新业态成为乡村发展新亮点。
闫盛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