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双杨镇赵瓦村的大街上走走转转,仿佛置身画中:家家门口繁茂的葡萄架,五颜六色的鲜花;幼儿园、小学、银行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观景木桥、田园风车、旋转水车以及人工湖相互交融,形成了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山东乡村风情画。
近年来,赵瓦村以“生态宜居”为根本遵循,加快建设生产美产业强、生态美环境优、生活美家园好“三生三美”融合发展的文明和谐幸福新农村,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山东省美丽宜居村庄”等百余项荣誉称号。
十五年久久为功,“千万工程”走向全国
“家家点火,户户冒烟”,“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门前污水流,屋后柴火垛”,现在村里的老人们坐在文化长廊下乘凉,看着一条条整齐的街道,一座座美丽的庭院,还是会不由地想起十几年前的赵瓦村。
时钟回拨到2001年,那时的赵瓦村陶瓷厂、砖厂遍布,日夜开工,粉尘弥漫。虽然村民们都靠卖砖、打工致了富,家家户户住上了“别墅”,但是村里时常是尘土飞扬,工业废水伴着生活污水,臭气熏天。随着建陶产业关停并转,曾经红火的村经济亏损严重,赵瓦村正从巅峰跌向谷底,曾经的富裕村变成了政府头疼村民忧心的“问题村”“污染村”。时任村治保主任的李久存临危受命,被任命为赵瓦村党委书记。
上任后,他带着村“两委”走街串巷,问情于民,随后,又召开党委扩大会及村民代表会,出主意,定盘子,决心“从头收拾旧山河”。
那时的赵瓦村虽然家家都住上了别墅,但村里的路全是泥水路,出行不便,村“两委”精准对接村民生活中的难点和痛点,决定把村里的南北八条街巷全部硬化。活揽下来了,可没钱,先借着,没人,就自己干。“两委”及工作人员不论男女,全部上阵。
整整三个月的时间,李久存带着二十多人,同施工队挖路基,铺路面,白天黑夜两班倒,一身泥,一头汗地干。路修好了,村民的心思不一样了:“看来,这李书记还真想为咱村民办点事。”
此后的十五年间,村里的民生工程一个接一个,全是村“两委”带头干,先后投资建设了“和园”、文化长廊、法治文化公园、文化大街、植物园以及占地7500平方米的体育健身广场,村内道路全部硬化,大街小巷安装路灯,天然气、暖气通到每家每户,垃圾处理实现一体化。
公道自在人心。李久存和他的新班子日日精进,久久为功,一点一点地收复民心失地,村“两委”的威信渐渐复苏。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村庄基础设施建起来了,如何让村民自觉维护好,提升村民文明素养成为摆在村“两委”面前的一个棘手的问题,李久存决定从《村规民约》入手。
赵瓦村原先就有《村规民约》,但一直形同虚设,为了改变这一局面,他带着“两委”成员多方征求意见,逐条研究修订。经过多次讨论,新的《村规民约》在村民代表大会上表决通过。紧接着,村里连续3天举办《村规民约》培训班,全村1200余户村民家家不落全部参加。
新版《村规民约》根植村情,深接地气。“禁止乱写乱画”“狗必须圈养”“爱护环境”等与村民息息相关的事情逐一纳入其中。遵守村规民约情况与村民福利待遇直接挂钩,哪户违反了,相应减少福利待遇。“这是硬指标,只有人人都懂规矩了,才能改善村风、家风。”李久存表示。从此,《村规民约》在村里有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赵瓦村走上了依规治村的路子。
从“污水靠蒸发”向“清水绕人家”
2005年,随着基础设施日渐完善,赵瓦村俨然一派美丽宜居的新农村样貌,笔直宽阔的村庄道路,庄严气派的仿古大门,鸟语花香的生态公园。可是村里人知道,村庄表面上看起来高大上,可是内里却一点也不像样,从“生活家园”到“生态宜居”,赵瓦村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一根扁担挑两头,一翁井水供全家。过去全村只有一口水井,供应全村4000多口人用水,挑水的长队往往排出去将近200米,冬天井沿结冰、路滑,稍有不慎就会摔个跟头,村民们怨声载道。
当年春天,铺设供水管线,这项重大民生工程在全村顺利竣工,自来水通到家家户户。“拧开水龙头,洗衣做饭不用愁”,村民们用水方便了,另一个愁事却随之而来。
“过去村民们习惯把污水往门口一泼,垃圾堆到路边或直接倒进河里,久而久之,路边垃圾成堆,水沟里臭气熏天,屋里苍蝇成群,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提起以前的环境,村民又无奈又烦心。
此后几年,村民家家户户修建排水沟,村里也对排水管网进行了改造,虽然污水有了去处,但每逢雨季,还是有阵阵恶臭传来。解决“污水入河、垃圾围村”等环境问题不仅是赵瓦村面临的难题,更是周边村庄常年存在的顽疾。
近年来,全市要求按照“海绵城市”标准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对镇内排水系统进行大改造大提升,道路两侧铺设雨污水管网,配套植草沟、下沉式绿地,污水经镇处理厂处理后流入附近的湿地公园,形成完整的生态修复空间。
随着镇域内排水工程建设,赵瓦村决定对村内污水管网进行全范围整修,全部采用大口径管道,人行道铺设透水砖,排污防涝两手抓。目前村内污水经化粪池、地下管网、生态湿地进行三级处理后,完全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并可用于农业灌溉和生态养殖。
困扰村民多年的烦心事迎刃而解。村里还成立了13人的保洁队伍,每天两次清扫村内卫生,随时进行路面保洁。村里还在大街小巷安装300多个电子监控,有8名保安值守,并组建了巡逻队,邻里守望,平安祥和。
孝妇河从村东流过,人工湖、赵瓦湿地、文化公园环伺周围,漫步在赵瓦“和园”的木桥上,鱼儿欢快地在湖内游水,错落有致的绿地,干净整洁的街道,不禁让人心旷神怡。赵瓦村,这个十几年前落后的散乱村、污染村,乘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东风,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一幅“记得住乡愁”的新画卷,徐徐展现在人们面前。
“盆景”变“风景”,“厕所革命”面貌新
在赵瓦村,走进村民胡立顺的家。干净整洁的庭院,宽敞明亮的客厅,时尚舒适的家居,暖意洋洋的氛围,处处体现着赵瓦人日子的滋润和生活的美好。门厅上高悬一幅胡氏家训:内睦者,家道昌。温润端庄,奕奕生辉。
胡立顺,今年69岁,是党员,昔日“脏乱差”的赵瓦村,变成了环境优美和谐宜居的现代化社区。
随着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厕所革命”成为农村迈向现代化的“最后一公里”。无论正房盖得如何接近城市,农村厕所还是“一块木板两块砖,三尺栅栏围四边”,繁华与简陋并存,被称为是现代农居的“特色”。
农村旱厕虽然承担着储备肥料,养殖牲畜的“职能”,但是粪便乱堆乱晒,有的甚至倾倒在垃圾桶内,不仅污染环境,更严重影响村民们的生命健康。在全村进行旱厕改造,成为一项紧迫的必要性工作。
钱哪来?怎么改?谁先改?谁管护?一连串的问题摆在眼前。改造厕所需要花费一定的人工和材料费用,为鼓励村民进行改造,相关部门和镇政府给予厕改户一定的安装补助,但是村民们都持观望态度,迟迟不肯行动。
“关键时刻,赵瓦村党员能够挺在最前头。”李久存说。
2010年7月,赵瓦村召开党委会议,106名党员在会上当即表示带头进行厕所改造,党员胡立顺,成为全村第一户完成厕改的村民。他将化粪池挖在自家门前,将地面硬化,使用铁铸井盖作为盖板,施工效果整洁美观。
党员家中的厕所改造好后作为样板供村民参观,并配上政策详解图、化粪池材质分解图、安装图等向村民进行宣传,看到改建后的厕所既美观又干净实用,村民们都觉得方便,对改建厕所的态度也渐渐支持起来。
10个村民小组,1200余户村民,厕改工作量大,如何让老百姓都接受,保持100%的完成率?在上级政府的指导下,赵瓦村分小组建立厕改台账,明确时间表,村民小组长负责本组村民厕改任务,党员、村民代表每人挂包4至6户,负责宣传引导、提供技术支持,期限内保质保量完成厕改任务。目前全村累计完成厕改1207座,无害化厕改完成100%。
不少村民在化粪池安装后,在出口处加装了一块长2米,宽1米的“人工湿地”,种上葡萄,不仅环境整洁美观,还能收获香甜可口的果实,夏天坐在葡萄架下乘凉,十分惬意。
经村“两委”倡议,家家户户葡萄架成为赵瓦村一道靓丽的风景,通过这样的方式,村民们房前屋后堆积的废弃砖瓦泥料、生活垃圾一扫而空,等到紫葡萄一结,小荫凉一遮,村民们谁也不忍心再往葡萄架下面扔垃圾,也再没有乱种小菜园的了。
在此后几年,全村种植银杏、樱花、法桐等绿化苗木5万余株,建设5处生态公园,村居绿化覆盖率达83%,许多在城里居住的村民也搬回了“农村老家”,生态宜居在赵瓦村由梦想照进现实。
2017年6月,全国农村精神文明现场会在淄博召开。“全国文明村”赵瓦村成为主要现场。穿行在这座富足而美丽的乡村中,参观嘉宾一次次被震撼:“起点太高了。这哪像个农村?分明是城市社区。从内到外,这里的村民比城里人的生活一点都不差。”
秩序井然之下,村里经济发展“软实力”也大大增强。不少企业“寻味而来”,目前,赵瓦村有生态采摘、高新食药、物流运输等各个方面17家企业进驻,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走在赵瓦村的街巷中,一排排葡萄绿意盎然,村民在葡萄架下悠闲地拉呱;巡逻车在街上为村民安全保驾护航;幼儿园里传来孩子们无忧无虑的嬉闹声。今天的赵瓦村,正在通往乡村振兴的幸福大路上阔步前进。
闫盛霆 吕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