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是山东省委、省政府整合泰山医学院与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山东省立医院等资源组建成立的一所全新的医科大学。成立以来,校(院)科教融合改革不断引向深入,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实践,着力推进教研医一体化发展,科教融合创新实践成果正在显现。
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成立医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
医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是推动建立“医学+X”多学科交叉融合平台和新机制,推进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该学院致力于把医学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打造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专业和靓丽名片,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复合型专业人才,为数字山东建设和医疗健康事业发展提供智力与人才支撑。
在管理体制上,该学院率先实行理事会监督指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首届理事会由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代表组成,是支持学院发展的咨询、协商、审议与监督机构,也是学院实现科学决策、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重要制度设计和组织形式。
成立后,该学院旨在建成国内领跑、国际并跑、特色鲜明的医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科技创新高地和产业孵化摇篮。
运行模式与国际接轨——建设医学科技创新中心
医学科技创新中心(以下简称“科创中心”)是校(院)科技创新的“特区”,是体制改革的“创新试验田”,优势在于突破传统科研运行模式,大力实施Principal Investigator (PI) 负责制和配套年薪制、考核制。
组建以PI为核心的科研创新团队,给予PI人、财、物管理与使用的充分自主权。PI拥有独立的实验室,根据校(院)学科发展需求,结合自身的科研兴趣开展工作,有明确的科研任务和目标,独立申请科研项目,独立管理研究团队,被赋予最大自主权,最大限度调动激发科研活力。
以与国际接轨的年薪制待遇,吸引全球高水平科学家入驻。创新性提出引育结合的新模式,现有科研人员转换身份之后进入科创中心,享有和引进人才同样待遇,很好解决了不同体制和新旧人才政策的衔接问题。
目前,科创中心I期即将投入使用,占地1万平方米。现在已经有20多位领军、拔尖人才签约入驻,其中既有国内外引进的优秀人才,也有通过新机制转换身份后的既有人才,科创中心已初见雏形。
资源共享发挥协同效应——成立公共卫生与健康管理学院
山东省委、省政府统筹省疾控中心和山东第一医科大学优质资源,共建高水平公共卫生与健康管理学院。在建设形式上,公共卫生与健康管理学院有别于高校二级单位建设模式,与山东省卫健委共建,充分挖掘双方资源优势,实现资源融合。
该学院以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为基础,由山东省疾控中心和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相关学科、专业的资源融合组成,按照大学教学机构进行管理,开展实质性的医、教、研、防融合共建,创建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的新型体制机制。
打造精英人才培养模式
校(院)探索实施了以培养具备扎实学科基础、突出的创新精神和临床实践能力、宽阔的国际视野、持久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标配”的临床医学国际班;系统接受基础医学和临床疾病相关知识体系的传授,强化科研和英语能力训练,毕业时具备直接申请国际知名高校生物医学方向硕士、博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显著特征的生物医学泰山班。两个“试验班”在培养方案的制定、师资的选择、基础设施的配备、优势资源的利用等方面,都有别于“普通班”,最大力度地实现了资源倾斜,而这些都将在培养顶尖医学人才方面发挥示范引领效应。
培育研究型人才——“三进”科研体系、高标准临床技能中心、“卓越班”
校(院)建立了“进实验室、进平台、进课题组”的“三进”科研体系,将科研训练前移,让学生较早接触科研。通过开放实验室,设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初步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校(院)年均开放实验室8800学时,临床医学本科专业有20门课程设置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覆盖了全部学生;依托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及省级学科竞赛、创业训练计划、院级科研训练项目和教师科研课题等,构建了国家、省、校、院四级科技创新体系,做到每年都有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分层次、分阶段、递进式培养强化科研训练,大一重在通过课程学习,了解科学研究前沿;大二、大三进实验室,开展基本训练;大四能够在学业导师引领下进入科研团队开展系统科学研究。
在锻炼学生临床实践方面,校(院)高标准建设了临床技能中心,与校外实习、见习基地,科创中心等科学研究平台相结合,构建起“三位一体”的实践创新平台。同时充分发挥校(院)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优质科研平台对教学的支撑作用,将优质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所有科研平台面向本科生开放。
|